来源:格上理财
说起民国时代的上海滩,各位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谁?
答案一定少不了传奇大佬杜月笙,绝代才女张爱玲,乱世佳人阮玲玉,神秘间谍川岛芳子,抗日名将张治中。
受电影电视剧影响,还少不了《精武门》的霍元甲和陈真,《上海滩》的许文强和冯程程,以及《情深深雨蒙蒙》的何书桓和依萍、傅文佩和雪姨。
但是,不论真实的还是虚构的,如果只盯着他们,你无法看到一个激荡时代的完整众生相。
在同一个上海滩里,活着不同身份,不同阶层的人。他们虽然身处同一个时代,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命运却有天壤之别。然而在一般的电影电视剧里,我们很难看到所有人的生活。
想更全面,直观,真实地了解上海滩,了解民国,推荐一份创办于民国十五年,也就是年2月15日的《良友》画报。
《良友》画报的读者,大多是知识分子、公司职员和在大后方人士,也就是当时的中产阶层。他们一般都有去影院消费的能力和习惯,所以《良友》画报的封面,基本上被当时的电影明星所占据。
30年代的南京大戏院
比如第一期的封面,是电影明星胡蝶手捧鲜花的半身照。
第一期封面人物胡蝶
此后,阮玲玉、王人美等等民国时代的顶级影星,以及宋氏三姐妹、歌星周旋、名媛陆小曼,影帝金焰等等,都曾担任封面人物。
年封面人物影星郑频如、后参与刺杀汪伪高官被害。汤唯在电影《色戒》中饰演的王佳芝,原型就是她
不过,今天重点聊的,并不是这些芳华绝代的封面女郎,而是《良友》画报中的漫画。
年停刊之前,《良友》画报共出了期。它刊载的漫画多达幅,写实漫画占比很高,有很多出自知名漫画家。在中国漫画乃至动画发展进程中,这些大家不仅有开拓之功,自身取得的艺术成就也足以让后辈们膜拜。
这其中有丰子恺——
丰子恺
有“三毛之父”张乐平——
张乐平
有创作出中国第一部动画大电影《铁扇公主》,此后又为新中国动画奠定基础的万氏兄弟——
中国第一部动画大电影《铁扇公主》,诞生于年
总之,《良友》的漫画作者阵容,可以用大家云集,群星璀璨来形容。
在这些将近一百年前的漫画里,我们可以看到民国社会的不同侧面。既没有妖魔化,也没有带着时间滤镜的美化。美与丑,光明与黑暗并存。
《良友》的漫画作者,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不论是新潮白领,还是贩夫走卒,不论是拿枪的警察,还是拉车的车夫,都被他们的画笔记录了下来。
也正因如此,我们可以在《良友》画报里,看到一个无比全面,无比真实的上海滩。
01
民国时代上海滩的人都什么样子,穿什么衣服,出行方式是怎样的?
《良友》画报里的漫画对真实生活的还原,更为直观,更为有趣,细节也相当丰富。比如衣食住行这四件事,我们先看衣。
民国时期,上海民众的着装风格呈现出整体西化的趋势。
良友封面上的现代化摩登女郎们
这一点在女性的服饰搭配上尤其明显。许多都市女性对于西方的高跟鞋、玻璃丝袜、围巾、手袋、帽子都青睐有加,同时马甲、大衣、上杉下裤、连衣裙等西式服饰层出不穷。
漫画家开心的作品《可厌的印象》,出现了手袋、高跟鞋和马甲混搭的女性——
另外,他还创作了中性的上衫下裤的女性装束——
万籁鸣的漫画《秋季新装》,展示了这一时期流行的连衣裙——
叶浅予的《实用的装束美》《冬季妇女新装图》《冬季装束美》等漫画,出现帽子、大衣等服饰,呈现出这一时期着装风格的整体西化——
民国上海的男士们,大多也早已脱去长袍马褂的旧装束,取而代之的是西装、大衣、燕尾服,搭配以礼帽、眼镜和文明棍等西式配饰。
漫画家开心的《可厌的印象》中(年、《良友》第5期)就出现了西装革履搭配礼帽眼镜的男性形象——
不过从旁白来看,作者对当时流行的张嘴就是洋文,见面就握手礼这些西化现象很看不惯。
万古蟾在年创作的漫画《张冠李戴》,展示了大衣在当时的流行——
这组漫画说的是,经理李伯允在“时新号衣服铺”买了一件格子大衣,他的账房张一之也买了一件一样的,结果二人在办公室穿错衣服,引发了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不难发现大衣这一西式服装在当时的流行程度。
从这些将近一百年前的漫画里,我们还能看到有一些事情啊,是从来没变的。
旧上海时尚女性街拍
30年代中期,女性服装的流行式样不断出新,追逐潮流的时尚女性越来越多。然而对于普通家庭来说,这却成为一笔不小的开销。
但是时髦的摩登女郎们则认为,买买买是必须的。春天的新装到了秋天再穿出去,就要被大家讥笑是怪物。
因为出新的速度太快,有时候衣服刚被裁缝做好,却因为款式已经过时就不值钱了。几十块的新衣服,在当铺也就值个一两块钱,最后当铺索性不收了。
这一点,在赛辉的《穿新装的时髦》漫画中(年《良友》第78期)得到很好的展现。漫画中,一位妻子正在试穿新买的皮毛大衣,而丈夫却两手托腮闷闷不乐——
看到此情此景,各位男同学是不是觉得一百年前的这位男士,有着和自己一样的烦恼?
再来看食。
这时候,西餐逐渐进入上海民众的日常饮食中,当时上海出现了很多西餐馆。
年《良友》第94期的漫画《习惯成自然》,描绘了一群音乐家聚餐的场景。面包被像小提琴一样切来切去,手拿刀叉的人像指挥家一样,记录了国人初次尝试西餐的窘态——
接下来就该说住了。民国时代的上海滩,人们同样要为住房问题而发愁。因为时局的原因,很多乡下难民不断涌入,租界内的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住房成为老大难。
为了解决难民的住房问题,房地产商抓住时机建造了大量低价住宅:里弄。
最早出现的里弄是石库门里弄,将民国初年的三间两厢变为单开间或双开间的联立式,阳台、灶间上的亭子间、晒台都在一个小房子里,正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小丹在年《良友》上创作的漫画,就展现了亭子间的“威力”,漫画中小偷正在爬楼,而寓公不以为然,嘟囔道,“小心跌破你的头!”
由此看出,亭子间的房屋格局比较紧张,但可以容纳很多租户,缓解了上海的外来人口住房压力。
同时,西式的壁炉、沙发、茶几、吊灯乃至热水器、浴缸、洗漱台,也逐渐成为家居生活必需品。有些富裕家庭,连电话都已经安排上了。
蓝蔚邦的漫画《买了一张沙发》(年《良友》第70期),就反映了这一现象。
万籁鸣的漫画《陆小姐》(年《良友》第69期),讽刺了一些上海的无聊男子通过电话冒充有钱人追妹子的现象,同时也反映了电话在市民阶层中的普及。
最后再来说说行,上海的城市交通比较多元。
年,小汽车进入上海,并且逐渐成为上海民众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各式出租车广告常见诸报端,私家车也不再是什么新鲜事。但随着汽车的增多,交通事故也层出不穷。
年,有轨电车进入上海,但是最初通行的时候根本没有乘客,因为大家担心稍微不慎就会触电。好在电车公司不断推出广告宣传,稳快价廉的电车也终于慢慢被市民接受。女士们还享有优待,可以付三等车资坐头等座位。
漫画家开心的《可厌的印象》(年《良友》第7期),就描绘了二十年代上海汽车肇事的现象以及有轨电车内的场景——
我们可以看到一位开汽车的年轻人横冲直撞,对长袍老者骂骂咧咧——
这样的不文明驾驶,在当时并非孤例。仅年,上海租界发生车祸死亡就达82人。而司法部门又纵容了不文明驾驶,对司机的惩罚却形同虚设,大多归罪于行人自己不小心。
看来,对于“马路杀手”的痛恨,当年的上海滩民众早已有之。
02
不过,上海的十里洋场,尽管有着上述漫画里呈现出的繁华、新潮现代化,但当你真正融入这座城市,就能发现它满目疮痍的另一面。
绝大多数人,并不能像琼瑶笔下的痴男怨女那样,每天情深深雨蒙蒙。大多只是为了生存而终日劳作。
那里有沿街乞讨的乞丐,有拼命奔跑的黄包车夫,有小心翼翼的清洁工,更有斤斤计较的小摊贩和口齿伶俐的江湖术士。
《良友》画报的的漫画作者眼里不只有光鲜亮丽的白领丽人,还会走上街头走进民间,画出了上海市井的人生百态。
30年代的上海,有五万多靠拉人力车为生的黄包车夫,他们如牛马一样辛苦,用血汗换取最低廉的收入,养活家人在这大都市中生活。
民国时期上海多如牛毛的黄包车
前文提到的漫画家开心,在《可厌的印象》中就多次描绘了上海的人力车夫。
他们以劳力换取生存,还要受到车主的剥削。他们是繁华都市背后的暗面,也是上海滩不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26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