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白癜风的研究 http://m.39.net/news/a_5964859.html
没想到娱乐圈又出了大瓜,但作为今天的主题——打假,今年央视晚会杀伤力依旧不容小觑。去年的“假羊肉”让多少老母亲有心惊肉跳,今年曝光的营销套路就让人细思极恐...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针对孩子花里胡哨的营销套路层出不穷,它们带来的危害,可不仅仅是浪费钱而已...
Part.1
盲盒—不断推高孩子的欲望天下苦盲盒久矣。
现在的年轻人对盲盒有多上瘾呢?
今年1月份,
肯德基和泡泡玛特合作了联名套餐,
限量26万份!
有人花了1万多,
就为了抽到自己心仪的盲盒!
相信很多妈妈也深受其害,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手办,有些看起来还溢胶,变成盲盒对孩子就有致命的吸引力。而且价格一般不菲,几十块到几百块不等...更可怕的是,在这个万物皆可盲盒的时代,连孩子的文具都变成了盲盒。普通的文具变成盲盒后,价格翻了3~5倍,一样的文具,变成盲盒就能让孩子一次次购买。文具盲盒甚至成了孩子间的社交货币,湖南有个妈妈上过新闻抱怨,自己孩子为了抽到所谓“隐藏款”,偷偷把自己的压岁钱拿来买了多元的中性笔...盲盒这种东西,遇到孩子这种无法控制欲望和行为的小动物,简直是惨绝人寰!孩子一旦体会到拆盒子的快感,一般的礼物就难以满足他了...看起来无伤大雅的盲盒,正在不断提高孩子的欲望值...就在今年1月份,上海发布了《上海市盲盒经营活动合规指引》,首次对盲盒经营规范化提出建议:单个盲盒价格不得超过元,不得向8周岁以下未成年人售卖,不得已稀有、限量等名义诱导未成年人冲动消费。我简直举双手赞同!!!Part.2
校园抽奖陷阱—赤裸裸的“赌博”比给孩子营销盲盒更无耻的,
就是赤裸裸地让孩子“赌博”的校园抽奖陷阱了。
昨晚晚会每次曝光学校门口的文具店,
都让我这个老母亲胸口吐出一口老血~
谁能想到,我们的孩子每天光顾的玩具店,
卖得最好的居然是这玩意——玩具抽奖
图里这种叫“龙珠”的抽奖玩具,
实际上里面很多都是廉价的三无产品,
很多都有着刺激性气味。
有毒塑料的危害就不用我多说了吧,
会影响孩子内分泌、容易造成孩子性早熟等等...
有些商家不满足于用流行的玩具诱惑孩子,
干脆直接在抽奖的纸板上贴着人民币,
写着“现金大派送”等字样。
还有的店主甚至想到了更刺激的——砸金蛋,
孩子哐哐两下砸开就有现金,
一块钱抽一次。
66元买的金蛋里,
只有7个蛋设置了现金,
总金额只有15元,
简直是坑钱啊~~~
就这,还有商家升级了更刺激的玩法——
集邮。
一元抽一次,
打开抽奖袋,
里面有几种图案的贴纸和可能有现金,
集齐了特定一组图案,
就有10~元不等的现金奖励,
等于有双倍的中奖几率。
听着孩子们用稚嫩地声音说着:
"赌一波,单车变摩托"时,
我内心真的一阵翻江倒海,,,
最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十九条规定:“学校、幼儿园周边不得设置烟、酒、彩票销售网点。”
而这种所谓玩具抽奖,
不就是变相的“彩票”吗?
这些商家费尽心思,
一点点把孩子的钱包掏空,
也同时在他们心里种下赌博的种子...
有句话说得好:
人的眼睛是黑的,心就是红的;
一旦眼睛一红,那么心就黑了。
奸商的良心,是不存在的。
Part.3
小编碎碎念
可能有些认觉得我危言耸听,
买买盲盒,抽抽奖,
怎么就跟赌博扯上了?
不管是盲盒还是玩具抽奖,
那种不确定性带来的刺激感和期待感,
能缓解压力,释放多巴胺,
让孩子从高压的学习环境中释放出来。
这就容易导致我们经常说的“行为上瘾”,
行为上瘾它有以下四种特征
家长可以自行让自家孩子对照一下:
1、明显过度:
购买实际不需要的文具盲盒,或者一次又一次的花钱抽奖,在这些事上花费过多时间、精力、金钱。
2、戒断反应:
不卖盲盒,放学时不拿点钱去校门口玩抽奖就难受、烦躁、易怒等等...
3、耐受性增加:
比如买盲盒、抽奖的次数不断增加,从偶尔买才能满足,到每周甚至每天都买才能踏实。
4、负性后果:
将零花钱全部用于购买盲盒或者抽奖,甚至跟父母撒谎要钱,每天想着这些事影响到了学习状态等等...
你们仔细想想,
这些症状是不是和赌鬼的心态完全吻合?
更何况这些套路面对的是自控力更差的孩子,
他们全无招架之力啊~
而作为一个老母亲,
我只是希望孩子不要被这些欲望裹挟,
能知道克制,知道珍惜,
知道每一件玩具、每支笔、每张卡片背后,
都是资源的消耗、工人的劳动、父母努力工作的付出,
而不是自己随心所欲的欲望。
无论如何,
在现在商家层出不穷的套路下,
如何给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对娃的成长至关重要,
也是我们作为父母的挑战
共勉!
END
来源:小小包麻麻
编辑:莹莹妈
免责声明: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44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