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相约幸福成都”年全国射击锦标赛(步枪项目)在成都落下帷幕。
作为成都近年来举办的最高规格射击比赛,国家射击队步枪组将此次比赛视作备战东京奥运会的一次关键练兵,王义夫、朱启南、杜丽、蔡亚林、杨凌等众多奥运冠军更是提前数天前来督战。
作为成都大运会射击项目场馆,这次赛事也是成都市射击运动学校改造升级后的首次亮相。成都射校有着60多年历史,老一代人口中“董家山”的称呼,现在还刻印在射校门口的大石上。如今,位于射校内的成都市射击馆,凭借一抹夺目的“天府黄”外观和接轨国际的专业设施,让到场观众觉得十分新鲜。
对于不常接触射击项目的观众来说,新鲜事还不少。
猜猜射击项目中,10米气步枪项目的靶纸有多大?
以最熟悉的例子来说,视力表中最大的“E”大约有10厘米宽,而视力表的标准测量距离是5米。10米气步枪项目的靶纸约是“E”大小的4/5,但观察距离需再增加一倍——它是一个边长80毫米的正方形。而纸中心的靶心,即我们常说的10环,直径只有0.5毫米。
(图
源
马少平THU)没错,这个“0.5”就是大家常用的0.5中性笔笔画宽度。
试想,这样头发丝大小的靶心,被射击选手在10米外击中是怎样的概念?比赛现场,对于运动员来说这样的靶心已是一个小点,对观众来说更是无法看清实体。据成都市射击运动学校副校长刘佳鑫介绍,以前的射击比赛中,因为靶子距离过远,教练员甚至需要携带十来斤重的观察镜来协助判断结果。
另一个可能会令人大跌眼镜的“冷知识”是,射击运动员并非人人都是“千里眼”,反倒有不少近视眼。要知道,射击选手并没有配备狙击手所用的高倍镜。那么,他们如何打出精准一击?
对于顶尖射击选手来说,经过长年累月的重复训练,数米之外的靶心已经牢记于心。尽管靶心如秋毫之末难以看清,但取胜往往在于古井无波的心境。
瞄准,扣下扳机,抬手命中。在常人看来一瞬间的动作,对于运动员来说则是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调整过程。手腕的稳定、手指扣动扳机的速度、力量,以及对后坐力的把控等,都会影响子弹的走向。屏气的时间过长甚至会使运动员大脑缺氧、呼吸急促,千钧一发的时刻,心跳都将成为他们计算的内容。
此次比赛中,当运动员结束比赛,走回器材室时,观众会看到一排身着射击服的选手们以“企鹅般”的姿势摇摇晃晃地行走,腿部几乎无法弯曲。据竞赛组工作人员介绍,因为步枪项目赛时长、精度高、后坐力大,选手需配备厚重的射击服,为的就是稳定运动员姿势,有利于他们放松肌肉、支撑身体。
射击既是与对手竞技,也是与自己较量。最后的排名之差可能仅在零点几环,面对能决定胜负的关键之枪,往往能在赛场上看到运动员扶枪闭目、调整心态的场景。
对运动员来说,“靶在心中”,但对于教练、裁判、竞赛组织人员以及观众而言,这个靶子可不能“抽象”,毫米、毫秒是他们的计数单位。
如何能洞若观火地将职业选手们的“精准”完美捕获?这座场馆以科技作答。
据刘校长介绍,为升级场馆使其达到承接大运会的国际一流标准,工作人员从去年开始着手引进得到国际射联唯一三级授权认可的瑞士SIUS-ASCOR电子靶设备,而SIUS软件也是国际射联唯一指定比赛用系统。
这套电子靶设备的每一个部件,皆是从瑞士空运来到成都。
参加过光州大运会和波兰第六届世界大学生射击锦标赛的陈芳,是本次比赛清华代表队的队员。几天比赛下来,她给这个电子靶打出了“五星好评”:“以前的比赛我只见过黑白的,这次电子靶右下角的环数用彩色来显示。触控平面、改良后的手柄、靶机,都可以看出使用了最先进的一批设备。比起我以前参加的国际赛事,成都场馆使用的设备是我目前看到最前沿的了!”
受益于这项黑科技的不只是运动员。刘校长回忆,以前的比赛中还有“靶壕”的设置。靶壕里有竞赛人员收集靶纸,一发子弹对应一张靶纸,旁边还有一名专门的裁判员监督。每次射击之后,竞赛人员都会将这张标序的靶纸送到成绩统计室。
很难想象,在那样的技术条件下,一场大型射击赛事,需要多少名竞赛人员来完成成绩统计和核查工作。
而在年的成都,有了集运动员名单统计、训练和正赛成绩统计、裁判核查、现场体育展示等功能为一体的电子靶,裁判委员会只配备了2名电子靶裁判员。
扣动扳机、击中目标,毫秒之间,命中的靶环已送达运动员、裁判以及现场观众的显示屏上。老一辈“董家山射击人”记忆中沉重的观察镜,或许只会在多年后的博物馆中见到了。
这场赛事处处充满“新意”与“心意”。经此一赛,以国际前沿高科技重装上阵的“董家山”,无疑将以更完美的状态,期待成都大运会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