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m.39.net/pf/a_4476549.html
不为无用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
中式
君语
+
这篇瘦金书,可以和之前发布的《宋徽宗的动物园》一起读。
赵佶是宋朝的第八位皇帝,神宗的第十一子、哲宗的弟弟。
宋哲宗于元符三年正月病逝,身后并无子嗣,于是太后向氏立赵佶为帝,次年改年号为“建中靖国”。
宋徽宗继位后启用新法,可蔡京等权臣打着新法的旗号肆意妄为、无恶不作,弄得北宋朝廷乌烟瘴气,政治形势转瞬间一落千丈。
再看赵佶,生活上穷奢极欲不说,精神上笃信道教,自封“教主道君皇帝”,大建道观殿宇,常请道士看相。
此后更在朝廷里设置道官和职位,创立道学制度。
在他这般腐朽的统治下,整个宋朝农民起义可谓风起云涌,前有梁山后有方腊,此时的大宋危机四伏,看似光鲜亮丽的朝廷下风雨飘摇。
终于,在靖康元年,腐朽的朝廷被金兵围困。乱了阵脚的赵佶听从了李纲的建议,禅位给儿子赵桓。
本以为当了太上皇就能安享太平,可靖康二年还是被攻破皇宫的金人连同几乎整个北方朝廷一起打包带走了。
由此,才引出了让岳飞咬牙切齿的“靖康之耻”,激发了岳飞一生的愿望“迎还二圣”。
可惜赵佶此生再也没回到过宋朝,在五十四岁的时候,他死在了金国的五国城,直到死后七年,他的遗骨才被迎回南宋朝廷。
赵佶作为一个皇帝,任用奸臣、穷奢极欲、昏庸无能、临危退缩,可以说,除了暴虐以外,他把一个昏君该有的品质都集中在了自己身上。
但作为一个皇帝以外,确实一位极负盛名的艺术家。他的书法绘画,莫说是在皇帝中,就是在历代文人大家之中,也是独树一帜、可圈可点的。
这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他自创的书法字体——瘦金体。
宋徽宗的书法先学的黄庭坚,之后学了遂良和薛稷、薛曜兄弟,其后杂糅了各家所长,写出了自己的意趣,终于创造出了别具一格的“瘦金体”。
单以书法特点而论,瘦金体应该叫做“瘦筋体”,至于为何把“筋”改成了“金”,当是对御书表达的尊重。
宋代的书法以韵趣见长,宋徽宗的瘦金书“天骨遒美,逸趣霭然”;又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所谓“如屈铁断金”,正体现出了那个时代独有的审美趣味。
瘦金书笔画瘦硬,细瘦如筋的长笔画,在首尾处加重提按顿挫等特点的书体,在前人的书法中是从未见到过的。
褚遂良的瘦笔技法,只有小部分与瘦金体相同,其余大部分则大相径庭。也只有与唐朝薛曜的字和瘦金体相比,似乎是最接近的。
也许赵佶的笔法是从薛曜的《石淙诗》中变化而来的,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的书法创造显然比薛曜成熟得多。瘦金体作为一种成熟的书体,已经将艺术的个性发挥得淋漓尽致了。
瘦金体是一种瘦挺爽利、侧锋如兰竹的书体;是一种需要极高的书法功力和涵养,以及神闲气定的心境才能完成的书体。
当然,瘦金体也是一种不易于别人仿造的书体,后代学习瘦金体的书法家甚多,但真正能得其精髓的却寥寥可数。
金章宗曾经仿过从宋廷抢劫来的徽宗真迹,但其笔势纤弱,形质俱差,与赵佶本人的字比起来可谓云泥之别。
时至今日,瘦金体仍然是很多书法爱好者争相学习的经典书体之一,书法大家赵孟曾评价瘦金体:“所谓瘦金体,天骨遒美,逸趣蔼然。”
那种细长挺拔、瘦而不枯的字体,不知道俘获了多少人的审美。更让人喜爱的是,瘦金体相比其他软笔字体来说,是一种更适合硬笔习练的字体。
宋徽宗常用的笔,是长锋狼毫勾线笔,笔锋的硬度是瘦金体能够纤细而又不失力度的关键,所以即便是硬度大而弹性小的中性笔,也能书写出瘦金体的“瘦劲”的意韵来。
如此,只需要一支中性笔,一本《宋徽宗真书千字文》的字帖,然后耐下性子去临摹钻研,把握好字体的结构特点,想要练出一手硬笔瘦金体也不再是梦想。
这世上不缺少好的皇帝,却独独不能少这位水平高超的艺术家。宋徽宗就如同李后主一般,皇位对他们来说并不是什么好处,反而成为了一种桎梏。
倘若他不是皇帝,只是一位书法家,这世上的勾心斗角、兴衰更替都跟他没什么关系,那是不是在艺术的境界上,他可以更进一步呢?
本文由东方生活美学编撰,版权归属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