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作品#最早认识刘老师的时候,是因为她希望能在硬笔上面也有所提升,不过许是因为我没有及时批改作业,导致她写着写着就不写了。其实也没什么的,人活一世,取长补短的思路并不一定完全正确,扬长避短也不失为一个好途径。很多软笔书法的大家,硬笔字写的跟一坨屎一样,一比较你已经好太多了。
这一张是刘老师早年的书风。据说她身边的某位友人评价是肥厚油腻,哈哈,其实我还是非常喜欢的。书法是一种艺术门类,艺术要体现的,自然是人类的感情,德艺双馨这么厚重的评价,真写成瘦金体,肯定也是不怎么合适的。
所以我一直有个观点,好的书法作品是能经得起细看的,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作为一个一直对自己严格要求(起码我自己这么认为,你们就不要指摘了)的人,我认为书法包含的至少有两个层面,一是审美格调,二是书写技法。好的作品在上述两个层面的不断互相作用下,最终成就了一个完整的外相。
外行来欣赏作品,必是一眼看到外相,来做一个初步的主观判断,这个判断的结果通常是喜欢或者不喜欢。当然,也有比较自信的人,可能会用好或者不好来衡量。不过我不建议大家用这种方式来直接评价一个作品,我们的练习是一个正向不断提升的练习,你既要提升自己的能力,也要提升欣赏别人作品的能力,同时,对暂时不符合你审美的作品,也仍然应该保持一份相对平和的尊敬。内行来欣赏作品呢,会在外相之下看到内在,而欣赏技法则是第一层。
刘老的这一篇作品,风格比较像田英章的软笔行书。(我瞎说的,说错了不要骂我)这篇行书作品笔画丰润,结体优美,对于广大没有书法根基的朋友来说审美也非常友好,不至于出现看丑书,吼书,针管书的难受感。田楷源自欧楷(据我推测主要是源出化度寺,而非大家广泛认为的九成宫),但又有田氏之风;而田行,则更多的是来自其父田荫亭和大伯田起山。两位老田先生都是西河大鼓的创始人,虽然现在的社会大家都很尊敬老艺术家,但就当时的社会环境来说,民间艺人的地位还是属于下九流,所以老田先生为了田家能够出人头地,硬是逼着田英章考上了国务院的书写员,既而也因为公职在身,不能再担任硬笔书写的会长。这一段江湖轶事,容我整理整理再慢慢给你们讲一讲。
我有问过刘老的楷书书源,据她所说,自己原本也是学欧,后来学着学着就学串了。哈哈,有时候在刘老的楷书作品里,会经常发现她在一些小细节上处理时的犹疑和矛盾。所以这位同志,给人的感觉是时而玄乎其玄,时而还有点萌。就像这张照片一样。不过有一点,虽然我不清楚她对自己现在从事的工作和行业是否喜欢,但是我觉得她对书法是真爱。
善字的长横真是天秀啊,自己画个高尔夫球棍出来可还行?其实放照片这件事刘老倒是没有拒绝和反感,不过她打算跟大家开点玩笑,比如,她建议我把下面这张照片留下来,给大家来点猜谜游戏。其实还是很容易找的对吧。不过在田氏之后,刘老的修行之路走上了另一个台阶。这篇作品是陆柬之的《文赋》,墨迹本,这是初唐时期少有的几部名家真迹。隋唐之交大多名家都只有碑刻传世,墨迹本少之有少,更何况是真迹呢。
而这篇《文赋》的风格颇有晋人韵味,用笔清隽飘逸,流转圆润,因此后世学王书者,都对此帖大为喜爱。当时本人想系统补一补毛笔课业时,刘老也是推荐此帖入门。
不过客观点说,此帖以行书为主,在部分地方又杂写草书,所以整体乍一看会显得不怎么协调,或许只是陆公的一种尝试吧。在《文赋》之后,刘老开始对王羲之的法帖发动了总攻:
¥3田英章毛笔楷书字米字格简体版繁体版楷书欧体欧楷成人临摹入门字楷书毛笔字帖初学者书法用纸淘宝¥24.8¥29.8购买集字圣教序,学王羲之行书的不二法帖。因为集字之作,所以通篇看上去有些气息不协调之感,但这绝不能掩盖其光芒。圣教序内容多,字量大,作为王书的入门之帖是绝对不能跳过的(其实我没有学过,我就是在胡说八道)。
接下来是《兰亭序》。
兰亭序的风格和圣教序又有大不同,圣教序是集字之作,兰亭序是聚饮微醺,一气呵成之作。可惜再好的作品都有不完美的地方,兰亭序的真迹传说已随李世民一同下葬,而在世流传的,只有唐初几位大家的临摹本。而我们通常所说的兰亭序,一般是指唐初名家冯承素的双钩填墨摹本(这种工艺类似于在原帖上进行描红)。当然,兰亭八柱之中还有虞世南(欧阳询师父)和褚遂良(欧阳询徒弟)的摹本,不过这两位自己也都是书法大家,所以也映射了一些个人风格在作品里。
看字看累了吧,再请一张苍白的刘老师出来跟大家打个招呼。虽然兰亭序和圣教序的流传度似乎更高一些,但精研王书的练习者都知道,更加精要的内容在于王羲之手札。这些手札一般是书信之类,大多是其信手写就,风格流于自然。而刘老临习较多(起码是我看见较多)的一篇,就是《丧乱帖》。
我们续上刚才那篇话题,除了技法之外,如果可以从作品中看出作者的情感活动,则是更加深入了一层。据考证,永和年间,北方战乱,王羲之获悉其先墓被一毁再毁,因此作此信札,以表其号慕摧绝,痛贯心肝。帖内行文先行后草,时行时草,通篇满怀悲痛之情,至文末时行笔快疾,可以看到情感从抑制到激怀的剧烈变化。此帖传说是鉴真东渡时传入日本,至今收藏于日本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其实说了这么多,刘老在行草书的探索之路还远未到止境。不知什么原因,她最近又迷上了老米的字。
这篇是米芾的《箧中帖》,这个字读qie(去声),意思是小箱子,大为箱,小为箧。我对米芾的字了解不多,其实此处应该让崔社长来说一说的,我就不胡乱瞎说了,大家认真欣赏即可。接下来两张,则是米芾的《苕溪诗卷》。(得是我虽然不练,但是看帖看得多,不然这篇推文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写下来…)
苕溪诗卷是我最早看到的米芾的作品,当时的直观反应是,这些字怎么一水儿的歪呢。虽然重心不变,但是头左偏,脚右伸,看起来好像很奇怪。不过自从看过崔社长的一些作品后,看着看着也就不那么奇怪,反而觉得有一股独特的味道在里面了。所以好的作品是值得反复去看的,这一点,我希望大家谨记。我一直强调的一点是,不要埋头写字,你看帖的时间应该和临帖书写的时间保持一个相对的均衡,尤其是作为入门的各位同学,看帖的时间应该分配更多。
结语
刘老是笔墨江湖里第一个专攻软笔的同志,也是极其少见的能跟我互怼怼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的同志。抛开这些不谈,关于学书一路,我还是想在推文的最后聊上几句。
我幼年学书,颜楷入门,后转曹全碑。可惜为时尚短,两年半的时间,也真的只够入了个门,不过好在给我培养了这么一点兴趣,并让我开始习惯一个人做一件事情。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我成年之后,多次想着把软笔一脉往回捡,总是给自己找了各种理由中道放弃。所以至今拿起毛笔,书写的时候仍然是钢笔的路数,颇为怪异(这一点钟老应该是很清楚的,当年在院宣共事,我们可是一起写过不少海报)。
有时候想想年轻那会儿多单纯,做一件事就是一件事,不像如今总是瞻前顾后,左思右想,凡事不留余地,便觉危机重重。
可是硬笔一脉都是自软笔而来,我们写硬笔字帖写到一定程度,就会觉得前路无光,止步不前,在这个时候如果还想继续提升自己,势必要在华夏千年的名家法帖中再度吸取营养,进而攀上一个更高峰。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习惯在办公室的办公桌上写字,不管是日常工作,加班或是休息,我桌上可以没有电脑,没有材料,没有装满开水的杯子,但一定有一张写了一半的草稿纸和一堆随手可用的笔。
哈哈,说白了还是懒,中性笔拿起就写,钢笔顶多也就是灌灌墨水,也好收拾。唯独写毛笔颇为铺张,没有一个大点的空桌子,怎么都找不到感觉。
所以将来装修房子的时候,我一定得给自己多准备几个桌子才行。
总之,不管将来我还有没有机会做到软硬兼修,但既然今天的主题是刘书廷同学,那就引用一句虽然说得太多,但还不算过时的话来结束吧。
诶,好像放错了。我应该放下面这几个字出来。
一字曰书,二字曰美人。如果有人能说出这三个字在书帖中的出处,我会让刘老师来给你们点赞的。